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吃粽子、掛艾葉、劃龍舟等。可喜安
端午節起源的考古研究可喜安
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最主要觀點有四種:
1.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可喜安
2.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3.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4.說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其中“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傳頌最多,也是百姓公認的傳說。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中這樣說:“節分端午自誰言,千古傳聞為屈原。”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